作者:叶沛儒、杜艺 2023年10月19日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编者按:上市5个月销量超15万册,凭借独特的选题视角和饶有趣味的知识干货,《一看就懂的古代文化常识》不仅俘获了家长和小读者的心,也赢得了专业评委的青睐,入选2023桂冠童书“百强名单”。作者和编辑团队是如何将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知识,提炼转化为孩子一看就懂的漫画故事的?又是通过哪些营销方式将这套大语文读物送到读者手中的?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绵延至今的文脉,面对这样一座高山,如何切入才能为孩子讲好深厚的文化内涵就成了一个难题。《一看就懂的古代文化常识》从衣食住行等小点出发,紧贴生活,为孩子讲述身边的文化宝藏,让遥远的古代想象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生活画卷。
《一看就懂的古代文化常识》,李天飞/著,新世纪出版社,2023年5月
缘起
现在,语文学习已经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综合性学科学习了,而是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我们不仅希望孩子掌握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再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来学习母语,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对文脉的理解、积累广博的知识,以及真实语言环境下的灵活运用。也就是我们常说“大语文”学习。
不过目前市场上与大语文有关的书多围绕专门领域展开,例如成语故事、文言文、古诗词等,但涵盖从衣食住行到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读物还很缺乏。零散地、碎片化地为孩子讲述古代文化,并不能让他们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只有先进行全面的通识性知识储备,才能在学习中做到触类旁通,看到一个关键词就能联想起一个知识网,而不仅仅是名词解释式地背诵学习。
说到全面介绍中国文史知识的专著,首先就会想到王力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该书是极具权威性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简明读本,是系统认识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读物,全面介绍了古代的政治、经济、科技、风俗等样貌,将古人的社会和思想全方位展现给了读者。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的李天飞老师,研究古籍和古典文化多年,同时也是一位爱给孩子讲故事的爸爸。他曾经出版的“为孩子解读四大名著”系列更是很多孩子“入坑”四大名著的新手教程。
谈起大语文,李天飞老师就想起了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但是其中的内容对于孩子来说过于艰深,何不把它编写成一本青少年能看懂的古代文化常识读物呢?天飞老师与我们编辑团队一拍即合,希望结合自己深厚的文献学专业素养,为青少年读者撰写一套一看就懂、一读就爱的文化常识图书。
初见书稿
记得刚拿到稿件的时候,编辑团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稿件开篇是一个只有两面的小漫画,介绍了充满好奇的韩言言和聪明细心的韩诗诗姐弟俩,受异界神童孟小元的邀请,穿越到异界古代开裁缝铺的故事。他们从最简单的缝制兽皮贯头衣开始学起,然后到自己纺线织布、养蚕缫丝、给周天子做礼服、为汉代一家人做新衣、给登山爱好者制作舒适的鞋子……最终竟然做成了一家历经数千年的“老字号”。
而在纸张这一端的我们也不自觉地进入故事情节,与他们一起了解历朝历代的服饰,探索历史中各种有趣的人和事,这些事就如同发生在自己身边。
合上稿件的那一刻,我们就有预感,这一定会是一套受到许多孩子喜爱的、干货满满的大语文读物。相比市场同类型图书,它是不可多得的集专业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图书。
作者李天飞是古典文献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曾任中华书局文学室编辑,还是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组成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主要作品有《
然而这样一套大部头的大语文读物想要做到深入浅出、趣味盎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以看出作者在其中花了不少心思。
《服饰篇》中讲了一个书生的奋斗故事,其中穿插介绍了很多典故与知识。故事很简单,韩言言一行人遇到一位白衣书生在雨中求助,于是送了他一套防雨蓑笠,后来书生中了进士,找韩记裁缝铺订做新衣服。我们可以随着书生的身份变化,看出古代的身份典故和一些古人习俗:
比如书生的白衣印证了他“白丁”的身份。在唐代,到了服劳役年龄的人叫“丁”,加之读书人获得功名之前,衣服大都是本色,也就是白色的,所以没有官职在身的老百姓就叫“白丁”。书生中了进士,来找韩记裁缝铺制新衣,叫“释褐”。在古代,粗毛布、粗麻衣、粗葛布都是穷人穿的,统称为“褐”,释褐,就是脱去普通人的衣服,意味着要当官了。书生把自己换下来的褐衣送给其他人,这是唐代乞旧衣的习俗,还带出了诗人张籍的诗句“留褐与诸生”“后来争取旧衣裳”。还有拓宽知识面的蓑笠原理:稻草、粽叶、蒲草编成的蓑衣是如何做到防雨的?最后还设置了一个小互动:周围有什么与蓑笠原理相同的防水措施或物品?
一个简简单单的小故事,毫无违和感地加入了各种各样的诗句、典故、习俗、原理……最后善用小总结,带出历史上相关的人物、故事、成语和联系思考。读完后,孩子会记得这个书生的奋斗故事,当然也会记得“白丁”“释褐”“张籍与乞旧衣的习俗”“蓑笠的防雨原理”这些伴随着书生奋斗生活的小知识点。
审稿中的多学科讨论会
《一看就懂的古代文化常识》共10册,每册一个主题,内容涵盖甚广。从具体的服饰、饮食、住宅等话题,到抽象的社会、科学、典籍等主题,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多元和魅力。所以编辑在审稿过程中,有时会遇到自己专业以外的疑问,为此还展开了一些激烈的讨论。
比如《科学篇》中有一幅关于古代指南车核心部件的还原图,这可难倒了文科出身的编辑们,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分析某个齿轮的转动应该产生怎样的作用,是否真的能够实现“指南”。天飞老师也专门找了古代的文献,还特别在每个齿轮旁标注了运作箭头来说明。考虑到有可能出现差错,当时编辑提出,前文已经用文字把指南车的大致原理讲明白了,那这张复杂详细的示意图是否有必要再放在正文中呢?然而天飞老师的解释说服了我们:给孩子们看的知识不能一味地向下兼容。孩子们的成长是非常迅速的,他们可能现在看这张图时会一掠而过,不明其意,但是总会在脑海中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当他们再长大一点,或者是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时,也许就会灵光一闪——“我曾经在书里看到过!原来是这个意思!”
除了物理学知识,我们还讨论过“陛下”这一称呼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诗经》中“七月流火”的“七月”,到底是周历还是夏历?古代的文献就一定是对的吗?有关“记里鼓车”的古代图示文献是否合理?……在此感谢天飞老师的耐心解答和严谨求证。
经过漫长且严谨的审稿过程,终于来到了确认封面设计的环节。
反复推敲封面设计
作为一套给孩子的中国传统文化图书,我们希望在装帧设计上既能体现中国风度和审美,又能让孩子们眼前一亮。我们和美术设计老师反复推敲,几易其稿,从设计整体结构,到每个小图的呈现质量,都细致把关。
每册封面都选取了不同的主题颜色,加入了卷轴、印章等传统艺术元素,融入了新中式的艺术风格。每册的主画面都选取了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插图,让孩子对每本书的主题知识一目了然,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函套选择了亮眼的金黄色,采用包裹的形式,整体设计大气又活泼。我们重点关注了函套的美术设计,醒目的标题通过文字大小的不同丰富排版层次,背景暗含10册主题的小篆体文字,搭配书中插图,和10册书的封面形成呼应。仿纸张、书法字体、印章等元素设计,突出古典元素,与现代风格的配色、排版风格相结合,体现了整套书的历史厚重感,又能让小读者们感到亲切和亮眼。
山谷里的新国学
给孩子的古代文化学习不应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我们希望配合图书的丰富内容,让孩子有更加直观和沉浸的阅读体验。我们和天飞老师合作,在2023年暑期举办了三期“山谷里的国学课”夏令营。每期夏令营持续三天两晚,孩子们仿佛穿越到了遥远的唐代,穿上圆领袍,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
国学营日程表
国学课共分为“文采焕然”“金戈铁马”“度量天下”“朝会宴飨”四个主题。
“文采焕然”环节,我们带领孩子们动手体验传拓,以及用麻绳编竹简,亲自感受孔子的“韦编三绝”到底有多好学。
“金戈铁马”课堂上,孩子们穿上了全套铠甲,拿起儿童专用的弓箭体验了一把“辕门射戟”的快乐。
国学课的重头戏,当属孩子们的“攻城大战”,天飞老师亲自设计图纸,请专业人员制作了一个木质的简易投石机。国学营的孩子们分成两队,一队利用塑料泡沫制成的“城砖”垒城墙,一队利用投石机投掷泡沫“石头”向城墙进攻。三期国学营,每到攻城大战环节,孩子们都异常兴奋,在玩耍中学习了团队协作和古代战争知识,也体会到了古代将士们的艰辛,以及保家卫国的责任感。
“度量天下”环节,孩子们亲自称量黍子,触摸了古代的度量衡器。
“朝会宴飨”环节,孩子们对仿真青铜器爱不释手,天飞老师向孩子们展示了平时只能在博物馆里见到的青铜文物,近距离感受课本中文字描绘的精美器具。
经过将近4个月的紧张筹备,我们和天飞老师制作了数百件教具,精心设计了国学课的各个环节,才有了孩子们难忘的学习体验。
三期的暑期国学营参加人数共计70人,孩子们在营期结尾都直呼“课程太短了”,他们在学员手册上写下了每天开心和充实的感受,很多孩子都说如果明年还有,那要再来一次。
其他宣传推广
图书一经上市,我们就采取了线上线下、传统与新媒体齐头并进的宣传推广方式。线上联系多家媒体撰写推文报道和宣传,并且建立了阅读服务读者群,为读者提供必要的知识梳理、答疑解惑等阅读服务。同时,天飞老师也借助已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读者基础,在微信公众号上定期宣传和推广,获得了家长读者的一致好评。
线下我们也针对图书和国学课组织了多场发布会和讨论会。今年9月中旬,李天飞老师还来到了首创朗园北京秋季市集,与家长和孩子们面对面交流,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课。
《一看就懂的古代文化常识》以其系统清晰的文化常识脉络、风趣幽默的漫画式、故事性讲述方式,在线上线下均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不仅是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阅读后对中华传统文脉、中华文化中的传统智慧、哲学思想有了更新的认识,相信这套书会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本文编辑:杨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