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拿下优秀选题最难!这位屡获“中国好书”的编辑是怎么做的?

作者:周宁 2023年05月09日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医界探案:感染病科的故事》是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必杰教授带领的感染科团队,精选复杂疑难病例,将诊治经过以探案小说的形式创作而成。



在这本书里,病人久医未愈的病情就像一桩桩悬案,资深的感染病科医生则化身医学大侦探,围绕每个人都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细致摸排,从中寻找蛛丝马迹,直到精准定位出潜藏在生活细节里的隐藏病因,并帮助患者走上康复之路。



1683610899114055857.png

《医界探案:感染病科的故事》

作者:黄英男、胡必杰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8月



本书出版后,中央广播电台“老年之声”频道进行了采访,中山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也对本书做了介绍与推荐。本书入选2022年度“中国好书”。同时,印量已达2万册。



微信图片_20230509133754.png

出版和获奖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每一次起步,都是要站在更高一些的起点上、更广一些的舞台上,让好内容的影响力像雪球一样滚动起来,抵达更多读者的内心。

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三重缘份

出版领域最难的工作在于发现和获取优秀选题,这需要编辑把功夫用在日常。好选题不是守株待兔而来,而是在日常积累中看似不经意的偶得。《医界探案:感染病科的故事》这本书的选题立项,是因我之前策划编辑的书而结缘、巩固、水到渠成。

微信图片_20230509133758.png

与作者团队中山医院感染科胡必杰教授、黄英男医生的相识缘起于我策划编辑的另外两部医学人文作品——2018年4月出版的《医述:重症监护室里的故事》(简称“《医述》”)、2021年11月出版的《亲爱的ICU医生》。胡必杰教授和黄英男医生先是《医述》的读者,后来胡必杰教授成了《亲爱的ICU医生》中的故事原型。也是受这两本书的启发,他们顺理成章地采用了讲故事的方法进行创作。

1683610970760078853.png

《医述:重症监护室里的故事》

1683610991484022134.png

《亲爱的ICU医生》

《医述》是一本创作风格独特、以纪实笔法写就的医学人文作品,具有非凡的感染力、深刻的人文思想触达力,获得了医学多专业领域的认可与传播。胡教授曾热情邀请作者殳儆来到中山医院感染科进行创作交流。当时的一张合影里,我的三位作者在此时此刻产生了交集。而这也是我与胡教授、黄英男医生的第一次相逢、第一重缘分。

在殳儆的带动下,胡教授开始指导科室内的年轻医生采用文学手法记录医学故事,黄英男医生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脱颖而出的。

同时,胡教授又是我策划出版的《亲爱的ICU医生》一书中第二个故事《重生记》的原型人物。这是我与胡教授的第二次相逢、第二重缘分。

基于这两重缘分,胡必杰教授和黄英男医生采用纪实文体的形式记录行医故事,第一时间联系的编辑不是别人,正是我。这个选题经过编辑之手出版,又获得“中国好书”评委会的认可,这是我们之间的第三次相逢——他们与我虽然见面很晚,但“相识”已有三重缘。

挑剔的编辑更容易做出有竞争力的作品

稿子很快就收到了,经过初步审读,我们发现,选题有非常突出的亮点:

其一,故事的奇难险峻,如同穿越层峦叠嶂,情节毫不逊色于福尔摩斯探案,而内涵又比福尔摩斯探案更胜一筹,读者在其中能学到不少健康知识。书中再现了一个个听起来咋舌但与读者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例如父母帮儿女整理发霉的屋子导致吸入霉菌感染,喝了酒不小心吃下鸡骨头戳穿食管形成瘘道……这些故事具备良好的传播性。

其二,具备原创性和创新性。本书形式为短篇小说体,形式新颖同时知识内容也新颖,作品辨识度高,被模仿或跟风的可能性小。形成这一亮点的原因是,胡必杰教授团队是国内感染病学领域的领军团队,他擅长诊断疑难杂症,收集了大量奇趣病案,作者团队的临床水平、眼界都决定了作品的高度。

书稿的优点很突出,但细读之下,也有一些医生作者创作科普书稿的通病,如不予调整就快速出版,会留下较大遗憾。比如结构问题,原书的结构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小说体的故事,第二部分则是科普知识干货,两者看上去并无相关性;全稿提到82处中山医院,如果不予以调整,有宣传医院之嫌,这样的地方需要做虚化处理才能经受住同行评议,让文本收获更多业内认可;文字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但插图的必要性和功能性都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且插图为卡通彩色漫画,显得幼稚,与文字风格不匹配;书名初拟为《远离感染:倾听医院里的故事》,读者对感染病的了解不多,不容易引起共鸣和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逐一提出了修改意见:将全书结构统一为小说体,原第二部分的干货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单独做成随书附赠的小册子,另一种是将科普知识对应到第一部分的故事中,以知识点的形式放在每个故事的后面。作者采纳了我们的第二种方案,这样就形成了本书现在的结构模式——每个“案件”后增加“相关病例”和“医生提示”板块,总结了潜伏在每个人身边的高危因素、简便易行的预防措施和精准实用的就医技巧等,让读者在沉浸式阅读中轻松避开一些生活中的感染“雷区”,沉着应对疑难杂症。这样的编排使得每个故事的“案件”虽已告破,科普价值却未终止。

中山医院的名称在正文里不体现,给予虚化处理,也注意处理了“外院”“大医院”这样的措辞在文本中的关系,仅进行客观描述,不拔高自身。

重新绘制插图,风格采用写实黑白线条图,制订绘图脚本,数量控制在30幅以内,且只设计绘制有助于读者理解正文的插图,装饰性插图一概不要。

书名方面,经过与作者团队的探讨,我们认为主书名可以体现本书的写作风格,即类比为探案。书名与正文应努力体现本书有“新”知识,更贴近生活,不失科学性和严谨性;有“新”形式,即富于神秘性和趣味性,攻克疾患的过程犹如抽丝剥茧的探案故事;努力体现有“新”意识,即提示我们关注生活细节,提升健康素养的先进意识。最终定名为《医界探案:感染病科的故事》。

以上编辑意见得到了创作团队的尊重与认可,创作团队与编辑团队一起认真逐一落实了修改意见,才让本书以现在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

健康科普出版要求编辑和出版社具备专业性

随着健康意识深入人心,有越来越多的图书公司和出版社加入原创医学健康类科普图书的出版赛道中来,但并不是每家图书公司和出版社都具备相关出版资质,这类图书有其独特价值与特点。

第一,具有较强的专业属性,非专业社很难把握内容的科学性。市场上常见的这类畅销书大多不是专业社出版的,往往喜欢提出反常识的惊世赅俗的观点以吸引读者的眼球。我认为,这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以谋求商业利益的不良风气,需要医学界与出版界分清良莠,予以严肃抵制。

第二,出版的本质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值得托付与信赖。但我们现在的健康科普出版,有一些围着流量转,流量在哪里,出版就在哪里,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我们选择作者,首先要德艺双馨,而不是以科普谋生。医生作者尤其要严格要求自身,珍惜自己的羽毛。人民卫生出版社是老社、大社,不会托举一个满是广告的流量作者,我们选择的是成熟的机构、成熟的医生,具有业内美誉度的作者,而不是只看重流量。可以说,很多具有高流量的医生,是不一定有较高的专业认可度和高站位视野的,很可能会误导读者。

第三,专业编辑、专业社出版医学科普图书,可以用全行业视角来审视专业内容,避免作者一家之言误导读者,带来健康隐患。专业编辑具备全行业视角和知识储备,相当于多学科专业的审核批评。医学科普作品在具有资质的出版社出版,才能确保其准确性和科学性。脱离现有常识的极端观点,等于未经伦理审核和小范围的临床试验,就把广大读者作为试验品来测试极端观点的正确性。一些图书公司仅仅邀请其他医生审核稿件是不够的,医生不是专业审稿人,是审不出来出版问题的。专业社的专业编辑则放眼全行业的视角,不会被一家之言所误导。坚持这个底线是做好健康科普出版工作的基础。

以上是我对《医界探案:感染病科的故事》编辑出版过程中的一些所思所想所做,本书经过了严苛的专业批评才呈现给读者,希望它能走入更多家庭,惠及更多百姓,让人们了解身边隐藏的病原体,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本文编辑:周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