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悦读】红山玉文化、收藏与甲骨文象形文字 : 瑞雪藏玉

SHU SHANG WEI

CHU BAN

H


红山文化-古玉器-研究

甲骨文-表形文字-研究


正如郭沫若先生所指出的,文字起源于“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的历史过程。杨伯达先生在研究中国史前玉文化的《巫玉之光》中提出:“中国文明时代的文字、卜兆、唱歌、舞蹈,等等,表面上看似乎与玉无关,难以找到其中的直接联系,但其基因均能在繁荣的东部地区玉文化中找到其遥远时代的原始踪迹。”而“东部地区玉文化”的主要核心就是杨伯达先生首先提出的“红山玉文化”,也称为“红山巫玉文化”。


甲骨文被发现的时候就已经是很成熟的文字,就如一个成熟人突然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因此,人们一直积极地对甲骨文成熟文字的孕育发展时期及其形态进行各种追寻与探索,即“找到其遥远时代的原始踪迹”,也就是寻找甲骨文象形文字的渊源。


本书的目的就是继续在史前玉文化,主要在东部地区的红山玉文化的象形特征中寻找这种直接连接的“其遥远时代的原始踪迹”。因为中国象形文字的基因或根在“象形”。


好书推荐——《红山玉文化、收藏与甲骨文象形文字 : 瑞雪藏玉》。


作者:梅宇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装饰设计:树上微出版


《红山玉文化、收藏与甲骨文象形文字 : 瑞雪藏玉》内容介绍



第一部分


介绍了红山玉文化与甲骨文象形文字的源起,以本领域学术权威人士及著作为引证文献及理论依据,结合国家考古出土玉器及其研究成果作为事实依据


论证了红山玉文化(巫玉)与中国象形文字源起的承传关联


包括“汉字的源起是图画”,造型与图画的象形特征,红山巫玉的身份符号和精神符号的“玉神器”与象形文字的造型相似性、信息内涵同一性,例如,对甲骨文的“中”“龙”“玉”等及其相关字的考证和探讨等



第二部分


介绍了以红山玉器收藏为主作为红山玉文化与甲骨文象形文字源起继续探索


这些海外收藏品,三十多年来,有缘于东西南北,辛苦于点点滴滴,故收录此书,祈愿早日归乡


在考证红山玉文化收藏的同时,以国家出土玉器为指导,相互弥补,完善对红山玉文化及其他史前文化与甲骨文象形文字源起的探索



 作者简介



梅宇

浙江大学历史系学士学位

美国匹兹堡州立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编辑

•中国史前文化研究,发表“牛河梁出土玉器和中国象形文字源起的探索”于《朝阳牛河梁红山玉文化国际论坛文集》(2008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目  录


 序言 

汉字的起源与红山玉文化

 

 总论 

红山玉文化与甲骨文象形文字的源起


第一节  红山玉文化造型的象形特征与甲骨文象形文字的象形特征之间的高度相似性、同一性及其系统性

第二节  “汉字的起源是图画”与图画、造型的象形特征

第三节  红山文化的范围、时期、玉料、工艺

第四节  红山玉器的次生物现象及其特征

第五节  红山玉文化“造型优于技术”“遵守着一定之规”的象形特征

第六节  红山文化“玉器时代”的“玉神器/巫玉”及其象形特征与甲骨文象形文字的渊源

第七节  红山文化“玉器时代”与“文明三要素”的初探(玉文化与礼文化)

附:红山文化大事年表


 海外收藏篇 

红山玉器等对应于甲骨文象形文字的象形器


第一节  玉巫像——甲骨文“祝、大、天、人”字的象形器

第二节  玉龙——甲骨文“龙”字的象形器

第三节  玉玦——甲骨文“玦”字的象形器

第四节  方形/方圆形玉璧——甲骨文“中”字的象形器

第五节  齿形玉器——甲骨文“殷商之自称”的“我”字的象形器

第六节  勾云玉器——甲骨文“云、亘、回”字的象形器

第七节  门齿形玉器——甲骨文“齿”字的象形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