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若歆 2023年03月07日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自2019年世界著名女性学家、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上野千鹤子在日本东京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以来,“上野千鹤子”这个名字在国内逐渐成为一个符号。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10月至今,国内出版的上野千鹤子作品就有10部左右。同时,三位北大女生对话上野千鹤子、上野千鹤子与戴锦华对谈等话题热度持续升温,越来越多读者了解了上野千鹤子及女性主义。
在“女性主义”出版热潮中,新经典文化去年先后推出的《看不见的女性》《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简称“《始于极限》”),。前者(发行超10万册)用海量数据和事例讲述了女性被系统性忽略的残酷事实,后者(发行超30万册)是上野千鹤子与日本人气作家铃木凉美历时一年的通信。
《看不见的女性》
作者:[英]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著,詹涓/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新经典·九月工作室 出品
出版时间:2022年8月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
作者:[日]上野千鹤子、[日]铃木凉美/著,曹逸冰/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新经典·九月工作室 出品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这两本书的畅销,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回应女性主义到底是什么、女性主义有什么用以及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女性主义等问题。
在“3·8”妇女节到来之际,商务君特别采访了两部作品的编辑欧阳潘达,希望能了解出版背后的故事,以及这位“90后”编辑对出版和做书的看法。
珍贵而独特的选题内容
商务君:在“女性主义热”的背景下,贵司推出的《看不见的女性》《始于极限》带来了哪些不一样的内容?
欧阳潘达:近几年的社会讨论中有一种声音尤其突出:“不要凡事都扯到性别上,我们需要客观中立地看问题。”《看不见的女性》则以海量事实揭露出一个少为人知的真相:凡事真的都和性别有关。
厕所设计没考虑到女性如厕时长,汽车安全气囊和安全带根据男性身材设计,很多药物实验不将女性纳入测试……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或设计原来都忘记考虑女性的需求了。这本书以巨浪般一波接一波的事例冲击着每一个读者固有的认知——这本书的“不一样”之处就是它能带来这种震颤。
《始于极限》带来的完全是另外一种阅读感受。两位经历丰富的女性书信往来的交锋,一位是女性主义思想的先锋上野千鹤子,一位是人生经历丰富的人气作家铃木凉美,她们在性别歧视严重的日本社会分别选择了不一样的生存道路。
与上野相比,铃木这一代明显拥有更多的选项和自由,但仍然在无数选项中迷茫徘徊——这种心态十分契合我们这一代年轻女性的不安。面对比自己小35岁的铃木,上野的文字饱含温柔,又不乏犀利。两人在书信的化学作用下暴露出自我最柔软的那一面,这种真诚也切实传达给了每个读者。这样珍贵的内容就是它的独特之处。
商务君:在这两本书的策划出版过程中,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故事?
欧阳潘达:公司一贯看重文本以及文案、封面的打磨,所以两本书的编辑和设计都经过了反复斟酌,花了比较长的时间。
《看不见的女性》作为一本涉及科技、医药乃至考古等多领域的作品,包含大量专业表达和知识背景,因此在打磨译文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上花费了很多精力。
《始于极限》虽说没有这些专业术语,但也有编校的难点:一方面是如何将原本生动形象的日语表达转化为本土语言,另一方面则是如何消化铃木凉美惯用长句的风格,既保留她在层层堆叠的复合句背后微妙的矛盾心理,又不至于让读者觉得难懂。
再比如《始于极限》,我们一开始考虑过使用信笺、对话、漫画式的人物素描或展现女性生存境况的插画等,但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正头疼的时候,一位同事注意到文案中有这么一句话:“把话语的利剑刺向对方,也刺向了自己”,提议“不如就用击剑吧”。加上我们想要让整本书呈现出亲近感,最终确定了现在这个插画风格。
商务君:目前这两本书的销量如何?在哪个渠道的表现更好?这样的市场表现符合你们的预期吗?
欧阳潘达:《看不见的女性》发行超过10万册,《始于极限》发行超过30万册,整体上都是在当当表现得好一些。
《看不见的女性》是观点清晰有力、相对硬核的社科书,是我们工作室相对熟悉的类型,因此我们对这本书有比较清晰的把握和认识。《始于极限》则内容丰富,涉及很多个主题,难以提炼出一个观点来概括整本书的内容,而是靠绝佳的阅读感受打动读者,这类相对“柔软”的书是我们经验相对缺乏的领域。
我们对两本书都有充足的信心和期待,两本书最终的表现也都非常不错,只是《始于极限》的成绩比较大地超乎预期。最大的原因,我认为还是上野千鹤子与铃木凉美谈论的内容都正中当下女性的困境——这些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女性可能不会自称女性主义者,但她们在人生实践中感受到这个世界有些“不对劲”,也和铃木一样在多个选项之间横冲直撞,寻找自己的生存方式。
商务君:对于这两本书的营销推广,你们花了哪些“心思”?
欧阳潘达:《看不见的女性》的特点在于新颖的视角和对日常思维定式的颠覆,为了凸显这一点,我们在营销策略和动作上都试图以各种方式引导大家注意到“女性的需求如何被忽视”,包括上市一周后策划微博话题“哪些产品设计忽视了女性”。在大家热议“高铁售卖卫生巾”“女装没有口袋”时,也适时结合《看不见的女性》的文本内容,让人们在关心社会议题时获取不一样的视角。
微博话题“哪些产品设计忽视了女性”
“奴隶社会”李一诺与《看不见的女性》作者对谈
闪光少女斯斯×游识猷《看不见的女性》微博连麦
梁文道&詹青云&庞颖《看不见的女性》对谈
《始于极限》的营销策略则是把整本书定位为“12大主题聊透女性内心深处纠葛与矛盾”,面向的受众是关注内心声音和自我成长的广大女性,而不局限于关注性别话题的读者。在恰当的营销动作安排与强有力的发行支持下,让作品抵达更广大的读者。加之文本内容优质,这本书也比较快地建立起了口碑。
南昌陆上书店“首届独立书店阅读节”《始于极限》展板
与抖音“福豆姐姐”合作《始于极限》
持续发展女性议题的外延读者
商务君:虽然近年来女性主义话题热度不断,也带动了不少相关作品的热销,但从整体市场表现来看,女性议题作品似乎有点“雷声大,雨点小”,对此你的看法是?
欧阳潘达:我同意你说的“雷声大、雨点小”。女性主义作品的热销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但同时,这一图书门类的声势和实际销量的比例相对失衡。除图书零售市场整体缩水、性别讨论还是主要集中在较发达地区等原因外,出版方先后加入出版热潮,类似题材作品频繁上市,受众难免心理疲倦,当然这应该也是新热潮出现后的正常现象。
但有的时候我也会想,受众之所以感到疲倦,是不是因为我们轮番出版的性别议题图书受众始终是同一批人?虽说“性别议题图书受众群的扩大”很大程度上需要整个社会认知的转变,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但我觉得我们也可以想办法有所突破。比如在做《始于极限》的过程中,我们团队都明显感觉到,这本书的读者突破了“关注性别议题的读者圈层”,让更多人知道女性主义和上野千鹤子。
所以,“雷声大,雨点小”一方面是新热潮出现后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做些事情,在挖掘好作品的同时,充分发挥图书的潜力,将原本处于外延的读者发展为核心受众。
商务君:上野千鹤子作品和日韩女性小说的热销,除东亚文化天然的相似性外,还有其他原因么?
欧阳潘达:除了东亚文化天然的相似性,或许也跟东亚女性主义发展的阶段相似有关吧。第一波和第二波浪潮给欧美社会留下的印记尚且清晰,如果允许我说得简单一点的话,他们的女性主义并非“从零开始”。欧美的女性主义已经发展到讨论更加具体和细分的领域,而我们还没到达那个阶段。
两本书能让人“脱胎换骨”
商务君:你曾在采访中说过“《看不见的女性》是做书以来最想推荐给所有人的一本书”,这两本书的出版对你的编辑生涯意味着什么?以及贵司未来有哪些相关的出版计划?
欧阳潘达:对我而言,这两本书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一方面是让我对自己想做的书有了充分的认知,一方面则让我获得了女性主义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之前经常困扰我的怯懦和犹豫不决。
之前我对编辑身份有很多自我怀疑,而这两本书持续不断地带来正反馈,让我逐渐树立起信心,就如上野千鹤子在《始于极限》中说的那种“无论工作本身赚不赚钱,最大的回报都是自己获得的成就感……这是成长的喜悦。你会感到自己做成了一些事,因此脱胎换骨”。我后续也会持续关注女性题材作品。
新经典近期出版了易小荷深度书写中国乡镇女性生活、情感与命运的作品《盐镇》,推动法国性同意立法的现象级图书《同意》,还即将出版意大利传奇女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的自传性随笔、日本新锐作家八木咏美以另类方式“抗议”女性困境的小说《空芯手帐》等等。
商务君:能大概介绍一下你所在的新经典·九月工作室吗?你主要承担着什么样的职能?
欧阳潘达:我们是新经典在广州的异地编辑部,虽然顶着工作室的名头,但和公司的其他编辑部门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广州办公。
我们的主要出版方向是人文社科和非虚构作品,出版过《下沉年代》《苏联解体亲历记》《巨浪下的小学》,以及刘子超的《失落的卫星》《午夜降临前抵达》等作品。
我是一名图书编辑,负责一本书从发现、成型到最后面世的全过程。工作室的每个图书编辑和营销编辑都各有所长,我的专长和兴趣点在女性议题和日本纪实文学上。
编辑工作比想象中要难得多
商务君:在把好书和好内容推荐给读者的过程中,编辑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你做出版的初衷是?
欧阳潘达:编辑就像冰壶比赛里不断打磨冰面,让冰壶顺利到达正确位置的那个人。做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不出书名,写不出文案,做不出封面,推书艰难……编辑就是这样不断解决问题,让书能够顺畅地抵达该去的地方。
我学的是哲学专业,作为文科生,进入出版业似乎是很自然的一个选项,再加上没有其他更感兴趣的事情,毕业后就成了编辑。我入行后最大的感受是,编辑工作比想象中要难得多,真就像前辈经常说的“编辑入行至少三年”一样,需要长期积累和学习才能看到成长。
商务君:你觉得编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提升这些能力?
欧阳潘达:每个编辑都有自己的风格,各自的核心竞争力都不一样。有些编辑在某个领域深耕,有自己独有的审美取向;有些编辑对社会情绪很敏锐,能够在某种新思潮出现之前就有所预判……
我当编辑才四五年,看着工作了很长时间,但感觉也刚入门不久,刚刚尝到一些只有门内人才能切身体悟到的东西。或许这个阶段的特性——像是一块不断渴望吸收和成长的海绵——就是我目前的核心竞争力吧。我很享受能感受到自我成长的当下。要说如何提升业务能力,我觉得就是不断阅读和思考吧。
商务君:如何面对与自己预期不太一致的读者反馈?会持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吗?
欧阳潘达:与预期不一致的读者反馈,这太正常了。没有一本书能完美地满足所有人的预期,若我决心做一本书,我肯定清楚地知道它打动人的地方和可能遭受批评的地方,并在这个认知基础上仍然决定要让更多人读到,没有批评反倒是奇怪的事情。
在可见的未来里,我会继续做出版。
(本文编辑:白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