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实体书店亟需彻底激活文化服务功能

作者:赵强 2023年09月26日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编者按: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到底如何转型,如何生存,实体书店存在的意义何在?面对业内外热议话题,资深出版人赵强认为,实体书店要想生存必须加速发展,增加吸引读者进店的理由,凸显自身的辨识度。

前不久,“有一种‘卷’叫上海书店”这一话题登上热搜,上海的书店生态丰富,各类全新模式的“全国首家”纷纷在上海落户,如首家期刊主题书店、首家推理书店、首家“画知识”书店、首家戏剧书店等。这些书店聚焦主题特色并持续迭代。

近年来,读者购书习惯的转变,让本就举步维艰的实体书店纷纷陷入了生存窘境。实体书店到底如何转型,如何生存,实体书店存在的意义何在?

互联网时代的实体书店要想生存,必须加速发展,增加吸引读者进店的理由,凸显自身的辨识度。全新理念的书店不仅颠覆了人们对实体书店的传统认知,还为全国实体书店升级发展提供了模板。

为何书店失去了读者黏性

绝大多数业内人士都知道,书店的主角一定是图书。但多数书店对各自经营的图书并没有精耕细作,突出特色。不少书店成为大杂烩、小杂烩,没有自己的经营强项和主打特色,因此失去了读者黏性。

我到过不少“网红书店”,它们虽然在政府部门拿到了不少政策补贴,虽然可以拍照打卡,但对热爱阅读的读者来说,却不大友好。周围的人都在举着咖啡杯窃窃私语,到处都是拿着手机拍照的游客。店员大都是冷漠的面孔,书架上七倒八歪杂乱摆放的图书,看不出合理的分类和布局,也看不出这家书店的阅读观点和主推图书。

更让我不解的是,走访了这么多书店,却极少看到选品师的存在。选品师需要对图书有丰富的认知,对读者需求有深刻的理解,对图书动销有准确的把握。绝大多数书店没有购书引导,没有购买建议,来去自由,爱买不买。这或许和图书作为特殊的商品有直接关系,但如果读者到了一家书店之后,找不到他所需要的读物,得不到他所需要的服务,不能满足他的精神需求,那他今后恐怕不会再来这家书店了。

书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是迫切需求

如今,单靠图书销售很难支撑书店盈利,多数书店的利润只有三分之一来自图书,其他收入则各有各的“高招”。严格地说,由于图书利润微薄,将经营重心完全压在图书上既不现实,也难以发挥实体书店作为文化风景线和文化坐标的重要作用。实体书店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地公共文化活动,吸引更多读者,激发更多文化创新活力。

日前,中宣部办公厅、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实体书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通知》。随着这份政策的落地实施,实体书店的社会角色将得到更大的提升和展现。同时,在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推进下,实体书店作为主力军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实体书店需要重新定位自己,明确经营特色,找到大众需求与书店可提供的服务的交汇点,提供线上场景无法替代的服务,成为城市文化会客厅和读者阅读体验空间。

文化服务不止于“图书+咖啡+展览”

一提到“图书+”,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图书+咖啡、图书+展览、图书+文创。但仅仅将这几样元素融合并不足以支撑书店的生存。作为文化服务提供商,实体书店应拓展思路,为读者提供更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比如,坐落于上海兰心大戏院旁的朵云书院·戏剧店,是演艺大世界、演艺新空间的一员。通常认为书店与戏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实际上它们可以完美地融合。上海城市文化培养出了戏剧观众群及其文化消费习惯,为培育“书店+戏剧”品牌奠定了基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周末观看戏剧、逛书店、喝下午茶、聚餐,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消费体系,为书店营造“都市商业流量高地”提供了新的可能。

西西弗书店近期也探索了新的玩法,与国内沉浸式剧本娱乐文化创意品牌“惊人院”合作,以惊人院原创IP宇宙为主题,打造了“惊人奇妙夜”线下沉浸式互动解谜活动,成功地将剧本娱乐故事融入书店,为读者带来了更具互动感和参与感的沉浸式“阅读+游戏”体验。

由此可见,书店为读者提供新鲜有趣的文化场景至关重要。图书本应是一种媒介,书店则是融合平台,可以在这个平台演绎出各式各样的文化体验,打造丰富的文化业态。

笔者认为,实体书店一旦摆脱了以卖书为唯一收入来源,或是顺便卖点咖啡和文创的认知桎梏,自觉融入城市发展、社区建设以及读者的精神需求中,便会发现无限广阔的天地。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开卷”,有删减

(本文编辑:周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