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对图书市场推广的再认识

作者:朱胜龙       2025年09月01日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编者按:图书编辑加工与图书市场推广是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环节。资深出版人朱胜龙认为,图书市场推广的本质是思想传播,具有传承文化基因、构筑思想长城的社会公益属性,做好图书市场推广,也是为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作出贡献。

 

3-1.jpg

 

“内容为王”的理念体现、贯穿图书出版全过程,无论是图书编辑加工,还是图书市场推广,都是不同形式的内容经营。编辑通过精心加工制作,打造优质内容文本;市场推广则通过鲜活多样的形式,在读者与内容的互动中展示、放大图书内容,引发关注,把可有可无的即兴需求转化为欲读为快的置顶需求。

图书作为信息密集、知识密集的集成式产品,是思想传播的重要载体。图书市场推广作为实现图书内容价值的重要环节,既是推销产品、获取回报的过程,也是扩大影响、传播思想、营造舆论氛围的过程。通过有效的传播,让更多读者分享图书的思想成果,汲取图书的精神养分,与图书的思维认知同频,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市场推广的本质是思想传播,具有传承文化基因、构筑思想长城的社会公益属性,做好图书市场推广,也是为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作出贡献。

 

图书市场推广的必要性

 

图书出版的目的,是让更多读者了解、分享图书,以书为友,从阅读中受益,构筑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图书出版后,在没有抵达读者之前,只完成了出版流程的第一步。图书编辑加工与图书市场推广是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环节。图书编辑加工的内容及通过封面设计、版式、纸张、导读语等细节精心“植入”的市场基因,为图书市场推广提供了话题、由头等铺垫;图书市场推广则通过有针对性的导读活动,创造性地传递、放大编辑的策划意图和主张,在路径创新中吸引注意力,实现图书价值的变现。

图书与物质产品不同,属于非直观性产品。物质产品具有直观性,如手机、电脑、汽车等,消费者可从色彩、质感等外观因素,触摸的感知及产品介绍中产生沉浸式体验。而图书的价值在于内容文本,图书内容是否引人入胜,是否有阅读价值,能否从阅读中受益,光从图书的品相、外观和内容简介上,很难做出判断。因此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活动,帮助读者了解图书的特色,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图书的编辑加工,只是为图书的销售带来了可能,形成了预期。把可能变为现实,把预期变为业绩,实现编辑主张与市场现实的对接和图书内容与读者需求的吻合,既是对图书编辑工作的检验,也是对图书内容价值认定的挑战,同时也为图书内容的多样化展示、多渠道输出,提供了新的平台空间。

 

市场推广的成效影响着图书的命运

 

市场推广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图书的命运。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徐海与《文艺报》副总编辑刘颋共同主编的《做书:编辑那些事》,把内容的加工制作和市场推广紧密衔接,在针对编辑需求量身制作内容文本的同时,在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中解读内容,该书今年1月出版后,创造了半年多销售破万册的佳绩。该书的素材来自全国出版社领导、名编辑的实战复盘和约稿手记等,内容覆盖封面设计装帧、策划组稿、与作者交流等图书编辑工作全流程,涉及主题出版、文学出版、古籍出版等领域。

徐海精准地捕捉编辑的“痛点”,取名《做书:编辑那些事》,突出一个“做”字,从编书到“做书”,体现了现代编辑从“小白”到“斜杠”的转型路径。在编排体例上,他把100篇文章分解为“名编现身说法、行业实战文章和主编约稿备忘录”3个部分,并充分发挥腰封的“吸睛”效应,巧用数字,点明“40余位名编、50余篇行业实战文章和24篇主编约稿”,以此突出“生动案例,见证做书全过程,讲述编辑与编辑、编辑与作者、理想与坚守”的主题,并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的倾情序言“这个时代的理想编辑,几乎是一个全能的人”作为注脚。腰封与图书浑然一体,言简意赅的导读语和黄黑相间的色彩,不落窠臼,跳出了文章汇编的模式,显示了“编辑案头必备”的特色和亮点。

在市场推广中,他把线上推介与线下分享会结合起来,在有节奏地组织多场新书发布会和读书分享会的同时,充分利用快捷的新媒体资源,在微信群和多个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信息,通过频频转发,使《做书:编辑那些事》引发行业热议。在线上、线下的互动中,使做书成为常聊常新、越聊越有聊头的话题。如前不久在江西南昌青苑书店举行的“一本书背后的故事——出版业界大佬的坦白局暨《做书:编辑那些事》新书分享会”上,徐海与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游道勤、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时任社长刘凯军,围绕编辑、出版、写作和阅读展开对谈,探究在“刷短视频停不下来”的当下,图书的意义和阅读的价值,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擦出新的灵感火花。

 

(本文编辑:周贺)